區域產業梯度關聯情況。歐洲在全球區域GDP增長恢 復中屬于最糟糕的地區。歐洲區域的各個國家在歷史發展中基本處于產業梯度的 同一階段,同時,歐洲作為發達區域,區域集團的主要大國的產業都已進入后工業 發展階段,而其夕陽、邊際或標準化產業既未在歐洲與亞洲之間形成較為完善的轉 移機制,也未能在其歐盟成立后順利向東歐國家轉移,并形成梯度產業關聯機制。 所以,歐洲地區的經濟從歐共體12國到歐盟27國形成以來,其整體區域目標的產 業關聯與結構基礎并未有效地實現。
1)在歐盟一體化進程中
成員國產業關聯推進過程并不盡如人意,體現在兩方面。首先,由于歐盟不同國家 國情不同,主權協調程度并不能很好吻合內部一系列的制度化、一體化協調機制, 使區域要素流動并未有效推動區域集團內部GDP的增長,相反,卻使一系列風險 與危機因素不斷積聚與擴大,接著在區域內重疊爆發。其次,隨著歐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,歐盟內部貿易承接1992年始 歐共體關于四要素(商品、資本、技術、勞動力)貿易流與投資流的擴大效應。但是,同樣存在兩個問題:其一,內 部商品流動擴大伴隨資本等流動與市場的擴大,使集團內部GDP增長波 動較大,影響內部貿易流動與規模;其二,歐盟為封閉集團,按照歐盟理事會設想, 其原則對于集團內國家來說是統一貨幣基礎上的四要素推進 的產業增長與貨物貿易內部轉移及內部貿易擴大效果,但結果并不如意。另外,封 閉型集團對外設立統一貿易壁壘(雖然進程快于WTO進程)對產業外部關聯與貿 易流擴大形成諸多阻礙。事實上,歐盟區域內部自由化形成內部貿易與投資擴大, 同時也阻礙了與區域外國家貿易流動的擴大。
2)歐元區域統一貨幣體系增加變數
基于集團宗旨,即使進入了歐元統一貨 幣階段,同時形成27國同盟,其產業在區域外的投資與梯度產業傳導機制也受到 人為的壁壘阻礙形成轉移效果。這樣,歐洲與另外兩類區域(美洲與亞洲》的貿易 貨流的增長及穩定性都存在于一定固有機制決定的格局下,產業與貿易循環機制 未形成。由于兩類區域產業發展階段都處于梯度序列中,所以,除歐盟集團內部原則與機制因素以外,如歐亞政治經濟協調順暢,產業協調與關聯的空間還是很大 的,其影響兩類區域的貿易發展前景也是廣闊的。
(3)亞洲區域產業關聯與傳導方式
區域與次區域產業梯度關系形成的幾個 階段新興工業化國家之所以在2008-209年危機期間跌幅較其他國家緩,與其 產業關聯機制的形成有根本關系,進而影響了亞洲等區域與國家經濟貿易的恢復。 亞洲的外向型產業的工業化步伐最早于二戰后的日本開始,同時將從美國引進的技術和產業投資與外遷,通 過產業與技術投資傳導于,而 “亞洲四小龍”又以與日本同樣的方式,將產業與技術傳遞給其他亞洲國家,形成了 20世紀80年代的“亞洲四小虎”,之后在WTO的 推動下,強化產業與技術合作的自由化步伐, 對亞洲經濟貿易總量的提升作出巨大貢獻。